《鹿和狼的故事》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,告诫人们: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,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,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。本文事中寓理,道理浅显易懂,因此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,理清结构,把握内容,为探究作好准备。然后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进行自学,交流狼被杀后产生的后果,最后明理谈体会。
一、预习达成教学目标
        要提高学生的自觉能力,就必须狠抓“预习”这一环工作。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,自己动脑,自己理解的过程,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。在听课的时候,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,老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,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,整个学习过程,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。《鹿和狼的故事》预习设计了课文的多音字,词语的理解,填表看鹿的变化引致森林和自己生存环境的相应变化等,要完成这些作业,学生必须看书,在看书的过程中,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。上课时老师因势利导,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,学生就会产生探究兴趣。这样,预习就起了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作用。
二、抓关键词句达成教学目标
        在阅读教学中,“读、品、悟”是阅读的核心。其中“读”是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,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学习手段。“品”是对文章进行精细阅读,唤醒主体意识,与文本对话,去经历文本情感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。“悟”是一种提高性阅读,回顾文章的布局谋篇,使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审视文本的美点与亮点,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教育的统一。关键词有时是句子的中心,统率全句乃至全段、全文;有时是观点,表达见解;有时是判断,点明事物的性质或必然性,是文章的精髓所在。新课标明确要求:要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文章思想感情,积累语言,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。语文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在文中往往起着“牵一词(句)而动全文”的举足轻重的作用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不失时机地抓好这些关键词句,牵动课文重点段的阅读品析,并且反复回到词句,通过各个方面,多角度地赏析词句,深层次地领悟词语所表达的意思,品味文本所传达的语境。
三、读写结合达成目标
        如果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来自老师的“奉送”,而是他们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,那就必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,也相应地发展了思考力。凯巴伯森林中,鹿、狼、森林三者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,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,紧接着,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来一个小练笔,写写自己的感受,设计练笔:如果狼会说话,在中弹倒地的那一刹那,它会说什么呢?……如果鹿会说话,在苟延残喘时,它会说什么?……如果你是一位地球小卫士,你会对罗斯福总统说些什呢?从学生的回答中,让学生明确“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,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,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”这一主要观点,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,必须懂得尊重自然,自觉维护大自然的规律。 在教学中,对于如何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”这一主题,我觉得,作为教师,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参与的时空,让学生动起来,主动参与,主动探究,教师以合作者、引导者、组织者的身份出现。要做到这些,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很重要。因此,我认为“提高课堂的有效性”应该从我们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出发。我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,能不能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,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,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,这是目前我在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的一个问题,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地一个方向。
版权所有——广州市荔湾区环翠园小学